遠行軍在三國志戰略版中是拓展勢力范圍的核心手段,但長途跋涉會面臨士氣衰減、敵軍攔截和地形限制等多重挑戰。合理的兵種配備需兼顧行軍效率、戰斗容錯及資源消耗,核心原則是以主力兵種為骨架,輔以器械兵或特殊兵種應對攻城需求,同時避免單一兵種被克制導致全軍覆沒。騎兵因其高機動性適合快速突進,而盾兵和槍兵能有效抵御沿途伏擊。
兵種克制關系是遠行軍搭配的基礎邏輯。騎兵克制盾兵但被槍兵反制,弓兵對槍兵有優勢卻懼怕盾兵,因此需通過偵查提前預判敵方守軍兵種。若目標地為弓兵駐守,優先選擇盾兵為主力;若遭遇騎兵巡邏,則需配置槍兵反制。器械兵雖攻城效率高,但戰斗力薄弱,需在主力部隊清場后投入。水軍適性劇本中,樓船和船塢等級可提升水戰屬性,但需提前規劃資源分配。
每格距離消耗0.5士氣,低士氣會大幅降低傷害輸出。可通過分城駐扎、營帳中轉或縮短單次行軍距離緩解衰減。主力部隊建議配備具備恢復能力的武將或戰法,如劉備的群體治療或草船借箭的減傷效果。行軍途中遇敵時,駐守狀態可避免無謂戰斗,而回城指令能無視攔截快速撤離。
資源分配與戰法協同是長期遠征的關鍵。遠行軍會大量消耗糧草和預備兵,需提前在沿途建立軍屯或占領資源地補充。戰法選擇上,優先搭配提升行軍速度的速戰或減少士氣消耗的穩行,而輸出類戰法需平衡爆發與續航。張飛的群體減防可強化主力輸出,威謀靡亢的虛弱效果能降低戰損。避免過度依賴高消耗戰法,以免資源鏈斷裂。
攻城戰需提高器械兵比例,而掃蕩野地則以主力兵種速戰速決。聯盟協作時,可分工承擔偵查、攻堅或支援角色,利用兵種互補形成戰術閉環。遠行軍不僅是兵種搭配的考驗,更是資源調度和時機把握的綜合博弈,需通過實戰不斷優化配置邏輯。